校党委书记肖国安在2012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 发布时间:2012-02-22浏览次数:

把握教育发展大势 切实增强竞争意识

为建设研究教学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校党委书记 肖国安

2012年2月19日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既是一次按照惯例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又可能是一次有转折意义的关键会议。刚才罗校长全面总结了去年的工作,部署了今年的工作,党政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也发给了大家,请各单位、各位中层干部认真学习讨论好、贯彻落实好。下面,我以《把握教育发展大势 切实增强竞争意识 为建设研究教学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为题,讲些想法,供同志们讨论时参考。

为什么本次会议可能是一次有转折意义的关键会议?这是由中国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中国高等教育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注:有的专家划分为四个阶段),从现在开始进入了一个群雄逐鹿的大竞争时代。

第一阶段,是恢复高考制度到上世纪90年代中初期。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步地、渐进地推进改革开放,思想观念逐步转变,开放程度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这一阶段整体上仍是探索阶段,计划经济的色彩仍然比较明显。经济虽然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争议不断。伴随着争议,经济发展的波动也比较大,GDP由1978年的3645.5亿上升到1994年的48197.9亿,财政收入由1132.26亿上升到5218.1亿。社会也不太平稳,85年、86年和89年的学潮其实是这种社会争议的外在表现。直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才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才基本结束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之争。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其基本特征是恢复、稳定和调整,与经济体制相对应,高等教育的计划色彩很浓,竞争性不强,新增学校不多,也没有合并什么学校,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恢复。全面恢复“文革”破坏的高等学校和教育秩序,包括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恢复了研究生制度并制订了《学位条例》,恢复学校的科学研究,全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下文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明确了88所重点高校,比文革前的60所多了28所,湘潭大学成为了16所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二是调整。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高校内部的改革,如修订了学科专业目录,实行了部分招收委培生、自费生、定向生和保送生,探索了学分制、主辅修和双学位制等,逐步摆脱了原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

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九十年中初期到现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步入市场经济轨道,改革不断深入,开放不断推进,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GDP由1994年48197.9亿上升到2011年的471564亿,财政收入由5218.1亿上升到103740亿。这一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大改革、大调整、大竞争(可以说是重新“洗牌”)。第一件大调整事件是“211工程”。1993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7月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211工程”项目一共进行了五批,第一批是1995年12月共16所,第二批是1996年12月共11所,第三批是1999年12月共67所,第四批是2005年共13所,后加了陕西师大,第五批是2008年底最后一批的5所,共计112所。“211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国家重点高校的重新洗牌,少量78年的重点高校未进入,一批原不是重点的高校进入了“211”工程。第二件大调整事件是实行“985工程”。1998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布,要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正式启动“985工程”,目前进入“985工程”的高校有39所。第三件大调整是高等院校管理体制调整。1994、1995、1996年李岚清分别召开了三次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研究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但到1998年3月之前,调而不动,只下放了广州外语学院,组建了广州外语外贸大学。1998年3月,国务院决定撤销9个工业部委,才实质性推动了部委院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当年93所部委院校中的81所下放到地方政府,11所进入了教育部,另一所(中国矿大)第三年才进入教育部。1999年对5个军工部门的25所高校进行了调整。2000年及之后又对50个部委的高校实行了调整。至此,国务院有关部门直接管理的367所高校,只剩下111所,其中教育部直属72所(实质上包括原部委院校100多所,合并以后为72所),其他部委还剩30多所。第四件大调整事件是合并升格。过去很多单科性学院通过合并或直接升格为大学,很多专科学校通过合并或直接升格为本科院校,很多中专、职大改为了职院。在1994年之前,湖南省有13所左右部委院校,其中本科11所,有省属本科院校7所,专科10多所。截止到2011年,湖南的部委院校三所,都是211、985,省属院校近百所,其中本科28所(称为大学的有10所),专科近70所。在这个阶段还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调整,如收费制改革、就业制度改革、99年扩招等。

今后就将进入高等教育第三个阶段,即大竞争时代。这一阶段基本特征是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体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随着人民经济能力提高以及海外大学在华招生投入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学生选择出国留学完成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竞争更为激烈:生源竞争、人才竞争、教育科研经费竞争、学科竞争、就业竞争,等等。

为什么要花较多时间来阐述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目的是希望大家跳出学校对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进行回顾和思考,特别是今年湖南将有5所高校升格为一本招生之后,高校进入了空前激烈的竞争时代,我们如何把握未来高等学校发展大势,认清我们湘潭大学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总结我们的办学优势,增强危机感和急迫感,激发我们的竞争意识和斗志,明确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五所高校升为一本招生后,省内一本招生的高校就有11所,除三所985高校外,省属院校就有8所,8所中只有师大是“211工程”高校,其余七所就在同一个平台上招生和竞争。过去传统的格局已被打破,又是一次重新“洗牌”,新的格局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重新建立,大调整大升格的时代已基本结束,高校的大竞争时代已经到来。我们湘潭大学怎么办?是怨天尤人,听之任之,还是认清形势,奋发进取。前者无疑是错误的、有害的,唯有后者才是湘大的希望,才是我们湘大人的本色!所以,今天我主要讲四种意识与大家共勉。

一、切实增强竞争意识

为什么要强调竞争意识?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竞争和优胜劣汰,深圳每天都有上百家企业关闭,也有上百家企业诞生,通过竞争和优胜劣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也同样离不开竞争,有生源的竞争、有资源的竞争、有声誉的竞争,等等。在上世纪80年代,湘潭大学作为7所省属本科院校中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是省里的“龙头老大”,特别是人文社科是省内唯一招收一本的高校。领导重视,社会关注支持,各种资源都会重点考虑湘大。但到了今天,省属本科有28所,一本招生的就有8所,我们不再是“龙头老大”。如果我们还是“老大”思想,还是“老大”作风,而别的高校采取各种手段争取资源,我们的应有份额就争不到。如国外的办学经费,非竞争性拨款仅有40%左右,其余都是靠高校在社会上竞争获得。在我国,非竞争性拨款比例还比较高,但竞争性经费比例正在逐步扩大,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如科研经费除了教育厅的几十万之外都是竞争性经费。学科平台、科研平台、政府工程项目经费等都要靠竞争才能争取到,而且这些不仅仅是办学经费问题,更重要是体现办学实力和反映社会声誉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今后,非竞争性经费仅能维持很低水平的运转和生存,学校的发展和壮大主要靠竞争性资源来支撑。

怎样看待未来学校的竞争态势?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怨天尤人,失去信心,坐失良机,更不能妄自尊大,听之任之,两者都是有害的,都是不利于学校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态度是,认清形势,卧薪尝胆,和衷共济,奋发进取,扎实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竞争并不可怕,我们有良好的办学基础(我来时总结了五大优势),有很多优于兄弟院校的优势,例如,我们是8所省属一本招生高校中唯一一所省部共建高校,这就是很大的优势。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我们就一定能在未来的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竞争中发展壮大。最可怕的是相互埋怨,人心焕散,不思进取。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这里所说的竞争是指学校在整个高校领域中的良性竞争,是学校整体对外的竞争,而不是学校内部的竞争(当然也希望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是良性的竞争、实力的竞争,而不是恶性的竞争、虚幻的竞争。

怎样在竞争中发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请大家思考,我这里仅讲两个方面,一是既要发挥好湘大的优势,充分用好现有平台,如省部共建平台和校友优势。更要积极争取新的更高的优于他校的发展平台,如决不放弃“211工程”的申报,如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等。二是切实增强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什么是办学实力?我想仍然是09年5月27日我的讲话中说的四个层面、十个要素。即人才、学科、投入、理念、学风、机制、功能、质量、特色、声誉。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是上述十个要素的综合体,人才是根本,理念是灵魂,学科是关键,风气是核心。未来的竞争,最终是办学实力的竞争,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在竞争中,没有神仙皇帝,也不要怨天尤人,关键要靠我们自己。

二、切实增强责任意识

责任心是领导干部最可贵的品质。梁启超先生说:“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对于一家有一家之责任,对于一国而有一国之责任,对世界而有世界之责任。一家之人各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人之各放弃其责任,是世界必毁。”责任是一种能力,又远胜于能力,责任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它是一个国家、民族、单位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古今中外,重责任者必自重,轻责任者必自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每个岗位有每个岗位的责任。照我的理解,责任就是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对于我们而言,增强核心竞争力、办好湘潭大学是我们的共同责任,干好本职工作、履行岗位职责就是我们的个体责任。领导班子要谋划好、发展好学校的事业,教师要搞好教学科研、干部要履行好管理职责、工勤人员要做好服务工作……这都是摆我们面前实实在在的责任。人们都喜欢评价历史,我们今天在湘潭大学干的每一件事都将成为历史,我绝不愿意,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会愿意被以后的湘大人评价为错失了学校的机遇、耽误了学校的发展。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将成为湘潭大学历史上的罪人。当然,我们充分相信不会有那么一天到来。

三、切实增强合作意识

在上学期期末的教代会上,我以“团结是大智慧”为题讲了自己的体会,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今天,我想再讲讲合作问题。前面阐述了未来高等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是竞争。这种竞争虽然是渐进的,但确实是非常激烈的;虽然是长期的,在竞争中可能会出现此消彼长的状况,但结果必定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在竞争过程中,只要湘大人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一心一意谋发展,只争朝夕干实事,就一定能够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快速发展。

合作好才能竞争好。高校的竞争是学校整体实力的竞争,而决不是某项工作、某个学科的竞争。体现学校实力的有若干要素(上面讲了十个要素),学校是若干部门、若干学院、若干学科专业、若干项工作的集合体,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是全校上下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人心涣散,出现离心力,个体的力量就会在内部中消耗,对外的竞争力就会大大削弱。一个团结合作的团体,必定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一个不太团结合作的团队,可能就会是一加一小于二。

个体实力强,才能整体实力强。学校整体实力是由各个个体实力组成的,学校整体实力强才能有竞争优势。整体实力必然依赖个体实力,只有学校的各个组成部分切实增强实力,才能增强整体实力。所以,我们每个单位,每位领导同志都必须从增强学校整体实力的高度,以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地把本单位和本人的工作做好,切实增强本单位实力。既要自己和自己比较,也要与学校其他单位比较,更要跳出学校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教领域去比较,在全省乃至全国去争创先进。如果只进行现在和过去比,就容易坐井观天而沾沾自喜。只有跳出学校,才能看到差距,才能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和长处,才能激发我们的斗志,才能激励我们努力奋斗。

四、切实增强实干意识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小平同志也说过,“马列主义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为人做事要有一股子干事的精神,才会有一种追求,有一股力量,有一颗恒心,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讲,实干就是每年在教学科研上拿得出几项成果、获得几项奖励。据了解,我们教师中有近50%的人没有申请过国家课题,我想这在教师的岗位上就不是一种实干的作风,要在政策上给压力、压担子;对于我们的管理干部来讲,实干就是每年要干出几件有影响、有效益、利于学校发展、为师生称道的实实在在的工作。

一是要确立真抓实干的正确导向。要从干部提拨任用、人事分配上形成政策引导,要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使实干的人受到尊敬、得到肯定,获得回报。从制度上激励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师生有感情、对发展有贡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是要营造实干兴校的浓厚氛围。要在全校倡导“以实干为荣”的工作导向,坚决革除小成即满、安于现状的思想,努力营造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干事氛围;坚决革除惧怕困难、怕担风险的思想,努力营造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创业氛围;坚决革除眼界狭小、无视差距的思想,努力营造放眼未来、勇攀新高的实干氛围,让一切干事创业的激情充分迸发,让一切真抓实干的活力充分涌流。

三是要形成狠抓落实的工作作风。不抓落实,一切思想都是空想;不抓落实,一切高谈都是空谈;不抓落实,一切发文都是空文。因此,我们要积极主动、密切配合、锲而不舍地抓好工作的落实,克服思想上的麻痹心理,消除工作中的松懈情绪,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既定的任务目标和重点工作上,争分夺秒、只争朝夕,不达目标决不罢休。要强化责任分解,使各项工作和各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到底,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任、人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同志们,2012年的工作任务很繁重,希望大家继续保持旺盛斗志和激情,齐心协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把思想统一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做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努力把学校的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最新发布

热门点击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