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97威尼斯老品牌首届“韶风”博士论坛开幕

来源: 发布时间:2007-12-20浏览次数:

2007年12月17日晚7点半,在湘潭大学文科楼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举行了名为“文化研究中的身份/认同”的8797威尼斯老品牌首届“韶风”博士论坛。论坛由胡强博士主持,主讲人为蒋欣欣博士,评议人为舒奇志博士,王建香博士,熊毅博士和杨向荣博士。此外,出席论坛的还有湘潭大学社科处处长、博士生导师何振教授,吕斌博士,沈云霞博士,以及对此论题感兴趣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

论坛首先由主持人胡强博士对本次论坛的主讲人及评议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请社科处何政处长发言。何政处长在发言中指出了举办论坛的目的,就是要形成“百化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希望大家敢于挑战,达到真理越辩越明的良好效果。接下来,主持人对主讲人的学术背景进行了介绍。

然后,主讲人进行了主题陈述。在陈述中,主讲人介绍了身份/认同备受关注的原因,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身份/认同,即:1.身份/认同的概念及其翻译。2.身份/认同的思想渊源与现代性。3.身份/认同与主体性。同时,主讲人还介绍并分析了国内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现状。

舒奇志博士首先对蒋博士的陈述进行了评议。在评议中,舒博士指出在全球化时代,身份问题非常紧要。但同时指出,舒博士指出蒋博士在陈述中没有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且因为关于身份/认同的理论绝大多数都是西方的舶来品,所以对身份/认同的论述是否带有“欧洲中心论”的论调产生了疑问。对舒博士的评议,蒋博士表示认同,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在王建香博士的评议中,王博士在蒋博士分析的基础上,从语言哲学,尤其是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身份/认同的论题表达了她自己的理解。首先,王博士提出了两种概念:性别身份述行和族裔身份述行。在此基础上,王博士认为身份是被召唤出来的,也就是言语行为对规约的不断重复;殖民地人是通过模仿,才形成新的身份,突显其主流社会地位的。对王博士的观点,蒋博士表示赞同,并列举了一些特殊群体,如女性,少数族群等实例,进而提出对身份/认同的研究就是要颠覆主流与非主流的关系,侧重于本质上的策略。

熊毅博士在她的评议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熊博士运用索绪尔的“能指”和“所指”及二者与逻各斯的关系来说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在于人自我身份认同在现代社会变得重要,并对蒋博士的陈述产生了质疑:个体语言真的丧失了吗?对此,蒋博士的解释是她本人主要是从文化、文学着眼,因为语言学不是她的专长,所以她在陈述中力图回避这一视角。

杨向荣博士首先表示非常认可蒋博士的研究方法,认为她采取了当前比较流行的文化社会学研究的模式,因为文学的边界已经消失了,不存在“纯文学”了,而是“泛文学”。然后,杨博士阐述了自己的主张。他认为,对身份认同可以从哲学、社会学和文学三个方面去探讨。最后,杨博士向蒋博士提了三个问题:1.身份与身体这两个概念之间有没有张力?2.在主体消失的后现代社会中如何建构身份/认同?3.现代性、前现代性、后现代性与晚期现代性是否有所不同?蒋博士结合自己的博士论文,通过说明自己是从视觉感官、声音和和性行为三个角度阐释身份/认同的对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回答。

在评议人评议之后,主持人请沈云霞博士和吕斌博士进行了点评。沈博士认为解构的同时就是在建构,并结合事例说明我们人类已经被符号化了。最后,沈博士希望大家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转换思维模式,寻找对自己有启发的观点。吕博士通过网上认为孔子是韩国人的问题入手,提出了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是否“失语”的问题。

点评过后,主持人又请几位老师表达她们的想法。其中,王芳老师提出的如果把术语的外壳去掉,真理还剩多少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蒋欣欣博士认为,梳理概念是为更好地进行文学研究,与西方文论交流。胡强博士认为,大学已经体制化,像流水线一样只生产专门人才;行话、套话限制了彼此的交流和沟通。王建香博士认为,文学研究应当回归文本,不要注重于词语的堆砌。熊毅博士认为,这种概念的迷失只是表面的迷失,剥开概念的外壳,就会看见新的排序,找到新的定位。

最后,主持人请同学们进行提问。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自身经历和论坛的论题,提出了若干个与身份问题密切相关的问题。对于同学们的问题和困惑,诸位博士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和说明。随着对最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完毕,主持人宣布本次论坛结束,论坛继而在大家的掌声和对下一次论坛的期待中结束。

本次论坛准备充分,组织有序,气氛热烈,并使与会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胡强博士所说的“新历史主义”的“后描法”强调从近似中找到精确一样,通过思想的撞击而产生的火花,使大家对身份/认同这一关键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总之,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博士论坛,并为以后的博士论坛树立了榜样。

最新发布

热门点击通知公告